半岛体育侯延章,山东高密人,1943年10月出生于山东高密䅟子庄,1968年6月毕业于高密县工读师范学校。曾任中小学代课教师20余年,长期务农,当过生产队会计。爱好书法、篆刻、绘画,养过鹦鹉,学过木匠。年至八旬,开始与老伴高秀花共同写作,已发表多篇散文,获得“山东省第五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部分作品结集于《热炕头》中卷及《三月天》下卷。写作对象包括烟火生活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念一想等,自我定位为“老人写作、人生记录、田园叙事”。
下面几段话,选自《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2)》第24节“生命花开热炕头”,交待了更多背景:
“2013年开设《策马入林》微信公众号iQZ0122(腾讯微信平台认证文学自媒体),2020年开始编辑发布父母写的小文章。我父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母亲小学文化,父亲中师毕业,胼手胝足,拽耙扶犁。母亲2014年尝试拾笔作文,2019年起集中写作,2023年带动父亲加入。
“一般情况是,我与父母先讨论选题,确定后由老人动笔。父母躬耕田亩几十载,久已远离书本,如今再伏案执笔,难上加难。好在梦未凋零,往事如昨,二老一边翻阅字典,一边上网查询,起草一遍誊抄一遍,几遍后定稿。他们用手机拍照给我,我再用小程序识别为电子版,稍微顺顺,配上图片,即原貌呈现。
“至2024年7月,二老已发布文章110多篇,目前已结集作品《生命花》《热炕头》两卷。部分文章发表于《重庆法制报》《清风苑》《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农村大众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2022年4月,母亲接受《农村大众报》视频采访。2023年10月,父亲文章《忆当年开挖胶莱河》获奖(见文首)。
“如果没有微信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加持,没有众多网友的鼓励,没有主流媒体的关爱,农家翁媪怎能如此表达写作,追梦圆梦?其梦想成真,花开如愿,诚拜互联网所赐、时代所赐、亲们所赐。”
下面几段文字,节选自《热炕头》高秀花自序《梦想成真》(原文《我的梦》发布于2023年6月1日《策马入林》微信公众号,《梦想成线日《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另有《75岁时,第一次动笔写文章》发表于2024年1月25日《南方周末》),详细回顾了高秀花带动老伴侯延章加入写作的过程:
“去年以来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带动老伴拿起笔,记录旧事。他经历的事情比我多,可写的就多;中专毕业,文化水平比我高;当代课教师、生产队会计、征兵人员等,一直没停过写字,练习的比我多。他之前不写文章,只是为我题写标题,万事开头难吧。儿子让我‘采访’他,再写出来。我觉得还是他自己写更好,更直接,更真实,更自然,就继续‘刺挠’他。
“‘激将法’起了作用,老伴终于开始写文章。先写挖胶莱河,当年这是一项大工程,老伴作为青壮年正是出夫的主力,有真切感受。一共参加三次,每次五六十天,先写第一次,题目自然是《第一次挖胶莱河》。对老伴来说,写出来也是一项大工程,回忆好多天, 动笔好多天,修改誊清好多天,儿子说他爹这是‘放大招’。一下就是四千多字,有故事,有感情,有意思,发出来,网友老师们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接下来,是《第二次挖胶莱河》,第三次《在胶莱河里挖呀挖》、童年逃难经历《曾祖母杀退了窃贼》、上小学的《照亮了那颗心》、《上初中》等。没写的,还有《上师范》(现在已经写成,下同)、写书法(《人生挥毫》)、闯东北及当生产队会计(《广阔天地》)、当代课教师、参加镇上征兵等等,都值得记录。虽然是一家人,吃过一样的苦,受过一样的罪,也在享受一样的晚年光景,但各人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各写各的,各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老伴的《在胶莱河里挖呀挖》一文,在《山东工人报》发表(2023年6月28日发表,标题改为《忆当年开挖胶莱河》)后,又荣获山东省第五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当年出苦力挖河,哪里知道四五十年后能把挖河的经历写成文章,还‘挖’出一个奖状来。”
2023年,80周岁这一年,侯延章在微信认证文学自媒体公众号《策马入林》,开始发表文章。3月23日,发布人生第一篇文章《第一次挖胶莱河》。4月20日,发布《第二次挖胶莱河》。6月4日,发布《在胶莱河里挖呀挖》。7月22日,发布《曾祖母杀退窃贼》。9月23日,发布《照亮了那颗心》。12月10日,发布《上初中》。2024年3月12日,发布《上师范》。4月30日,发布《人生挥毫》。9月1日,发布《广阔天地》。上述9篇文章,计5.8万字。
这些文章虽是“流水账”,却有故事、有细节、有人性、有真诚,共同特点是:积极向上,忍辱负重,不屈不挠,追求梦想。作者不自卑,不放弃,不困于尘埃,不坠于怨艾。其记忆力好,想象力强,文字基本功比较扎实。虽然人生大多在务农,仍然努力参与宣传、文化、教育等工作,又培养三个孩子成长成才,薪火相传,初心不改,有苦劳亦有功劳。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其文章予以浅析。
“那天夜里,无风无雪,无一丝云彩,只有半轮明月高悬。这个夜晚好象特地为我安排的一样,大地一望无边,只有我一人行路。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身影伴随着我,与我同行,与我作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听到镐头与锨头的撞击声,好像简单的乐曲,叮当!叮当!更像是有人在和我对话、交流,使我不感到寂寥。”
这是作者在《在胶莱河里挖呀挖》一文中的“神来之笔”。几十年出没垄亩,握锄远多于握笔的蓬门老爹,一旦打开青春记忆,当年鲜活场景即刻激活。其灵感来自四十七年前独自夜行百里的真切体验,以铁路为指引,独自夜行十小时,其中动力就是回家团圆,也是一段小小传奇。归来的少年英雄披挂上阵,以锨为剑,目光炯炯,孤胆夜行,百里归乡,不亦侠乎。此亦英雄梦,梦英雄。
这样的生花妙笔还有很多。比如,描写工地上的人物:“有一天夕阳将落……他们都挽着裤腿,腿上沾满了泥浆,泥浆是黄色的,在夕阳映衬下整个腿上的汗毛变成了金丝。他们都是五十开外的人,饱经风霜的脸庞被风吹得皴黑,嘴唇也裂开芝麻口子。常言说:春风裂石柱嘛。”“小叫锤发出的声音洪亮悦耳,响彻四方,大锤抡打时声音低沉,地动山摇。”(《第一次挖胶莱河》)描述曾祖母杀伤窃贼:“发现此贼后,曾祖母大喝一声,眼疾手快,抄起身边常备的攮枪(短柄铁矛),在短兵相接的一刹那,对着窃贼腰部就戳上一枪! 这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刚在人家墙上掏个窟窿,人家就在自己身上戳个窟窿。当下钻回墙洞,落荒而逃,第二天曾祖父还发现了贼在逃跑的路上洒下的血迹。”(《曾祖母杀退窃贼》)回忆扫盲班学员晚上进入教室的情景:“每个学员端着一盏小煤油灯进教室。这束昏暗微弱的灯光,能照亮渴求文化的那颗心。”(《照亮了那颗心》)描写初中生拾棉花的场面:“坡里的棉花白茫茫一片,就像雪海,一望无际,拾花的人像一个个渺小的飞虫,在雪海中出没。”(《上初中》)回忆民工劳作出汗的样子:“日久天长,从衣服里洇出来的汗水,显现出地图一样的画面。”(《上师范》)描述买完对联纸顺风骑车回家的感觉:“北风飕飕刮着,我好比坐在由北向南的小船上,顺流顺风而下,这也许是老天对我的眷顾吧!”还有畅想在大河边写地书的感觉:“我一定带着水写笔半岛体育,在波光粼粼的水边写上几笔充满神采和智慧的诗句,该有多么心旷神怡!”(《人生挥毫》)描写在东北山沟里劳动的情景:“这里有蓝天白云,茂密树林,悦耳鸟声,一声呼喊在山谷中回荡。这一切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图画,我们这些劳作的人,就是画中人。”形容在铁皮车厢里挨冻的情景:“冬至月天气寒冷,第二天早晨醒来,我看见铁皮车厢内有一层薄薄的冰霜,好像刚刚粉刷过,显得洁白干净。铁皮车箱如同一个大冰柜,我们这些睡在里面的人,差点成了冷冻的货物。”形容劳累之余的自嘲与勇敢:“我身上不光是汗水,还有泥水,脸上被玉米叶子刮蹭得又痒又疼又脏。想来那一定给我画了一个丑角妆,为了生存,丑角也要在这乡村大舞台上奋力挣扎和拼搏。”(《广阔天地》)
作者文字中的想象力,是笔端捕捉或还原的画面感、现场感,是使文章增色的力量。现场的颜色、声音、味道、痛感、美感、快乐,似乎都被时光完好封存着,可以呼之欲出、探囊取物。当时的真切体验,半个世纪后付诸文字,这个漫长跨度,信息量和质感没有太多丢失,也是不简单。其来自现场,来自过去,来自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和此时,都需要投入,专注,沉浸,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如果这是灵感,可遇而难求。需要积累和养成,一是忠诚于工作,二是真诚于文字,念念不忘,自有回响。
支撑想象力的是行动力,就是干,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一是做工,要生存,要生活,要干活,干才能活。二是作文,要记录,要表达,要抚慰,说出来才能抚慰。
看看这些朴素的文字,无不体现了作者及亲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我父亲母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只能千方百计,忍辱负重,起早贪黑,顽强讨生。母亲在家忙忙碌碌的身影,父亲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仿佛仍在眼前。”“父亲是老大,家里地里的营生,他都一马当先,任劳任怨,不知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曾祖母杀退窃贼》)“入学那天,我自己来的,没有家人陪。没有书包,写字用的半截石板,小心翼翼地用胳膊夹着,手里攥着几枝石笔,跟着别人进入教室。在热心人帮助下,我也报名登记,老师顺便给我起了大号——侯延章。”(《照亮了那颗心》)“时间紧迫,分秒必争,我急匆匆赶回家,将报考初中的愿望告诉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出发到南渠高小报名。”“我心急火燎,恨不得插翅飞到那里……见了老师格外亲切,立即表述了想参加升学考试的意向。”“然后赶紧干活,因为寒露后、霜降前,夜间寒气逼人,刨起地来,才不觉着冷,常言说‘冷天不冻效力人’。”“我常常要帮着父亲去开垦小片荒地,不管收成多少,对家里都是一点帮衬。”(《上初中》)“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的开支。”“休息时和邻亲百家的长辈促膝相谈,了解一些村史以及古往今来的乡间故事。”(《上师范》)“我也和他们四五个人一起到工地上、连队里采访搜集材料,好像蜜蜂一样漫山遍野采集花粉花蜜。采访回来,再进行整理提炼,让好中选优的内容布满版面。”(《第一次挖胶莱河》) “我只能在劳动休息时,找根树枝在地上练字。写出的每一笔每一画,让我尝试力透纸背的感受……利用平坦的水泥地当纸,伸手可取的鲜嫩青草树叶充当笔墨,呈现在地面上的草绿色字迹,也是大自然风景里微不足道的点滴。”“晚上回宿舍,万籁俱寂时,我要把当天送来的稿件进行梳理整理,以便提高第二天抄写效率,每天晚上都忙到十点开外。”“我想写对联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向有文化的长者讨教……硬着头皮,逼自己学悬笔。功不负人,当我拿着大笔写完第六十张对联纸的时候半岛体育,胳膊自然而然离开了桌面,这是我一大收获。”“孩子他娘端着小煤油灯,我借着这昏暗的灯光,在那矮小的土屋里熬夜写对联,挣小钱,度年关。”“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把写地书所需的水及海绵笔等装在买菜小车里,和老伴一起下楼去小公园练字……出去次数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人生挥毫》)“我的老父亲已经七十多岁,还帮我刨地。叫作儿子的于心何忍,我劝父亲回家休息,可他还是执意要干,干到精疲力尽才停下来。”“在空旷的田野里,我们无处躲避,擎头挨淋,胆战心惊。骤雨过后,我赶紧撒地瓜蔓,老伴迅速封埋。我们俩铆足干劲,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把当天剪的地瓜蔓全部秧完。我俩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全身湿漉漉的,可心情是愉悦的。”“师范毕业后,我就有了日后盖屋的打算。首先要准备木材。在天井里栽了五棵梧桐,在门外南北沟的西崖栽上几棵白杨,在东小园里栽上十几棵梧桐,在西茔南头小菜园里也栽上几棵梧桐……屋后街边也栽上几棵槐树。”“三年里,我充分利用农闲的时间,打够了盖新房需要的檐板和水泥块,也在实践中掌握了打水泥预制件的技巧。”“翻盖新房是百年大计,几代人没完成的使命担在我肩上,我和老伴没有打怵退缩,时刻都在紧锣密鼓做着准备。”(《广阔天地》)
干活需要学习,学习劳动技能,生活常识,养活自己和家庭。还要发展个人爱好,拥有个人特长,丰富个体人生,如作者热爱的写字、画画、篆刻、写作等。学习成长,走出困境,都需要主动性、积极性,需要自信力、自制力,更需要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行动力是一种实现规划的能力,和兑现梦想的决心。
行动力的姊妹篇是忍耐力,是忍受痛苦和苦难的力量,也是评估客观阻力和自身实力后,适当调低某些期望值的过程。在作者的文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也曾经肠胃不适,找桓医生要了几片药吃了,第二天就痊愈了,没有耽误工作。”(《第一次挖胶莱河》)“‘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我自己安慰自己,出门在外难免遇到困难,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一心急着干活,一不小心把脚崴了,寸步难行,疼痛难忍……我步履蹒跚,也要忍着痛苦,坚持前行。”“衣服被汗水浸透,没有工夫洗,更没有衣服替换,只能靠体温烙干。”“大虱子用手捉,小虱子和虮子用口咬,被汗液浸渍的衣服,有一种齁齁的咸味。”(《第二次挖胶莱河》)“我只好啃着馏好的冷水面饼子,就着从家里捎着的咸菜,再喝上两碗热水,就算饭饱水足了。” “遇上下雨,把小褂子脱了叠起来,夹拿着,裤子大往上卷卷,尽量少湿点。”“常言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在那贫穷年代,能有上学的机会就心满意足,不能在吃穿上再挑剔。”“穷人家的孩子就这样,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从小经过摸爬滚打,才长大成人。”(《照亮了那颗心》)“当地是盐碱地,出产的地瓜带有咸味,还没有面……每顿饭都是地瓜,见不着玉米面饼子,咸菜疙瘩都没有。喝的也是咸水……地瓜咸得吃,水咸得喝,到哪里要适应哪里。”“睡在棉花上暖乎乎的,软乎乎的,很愉足……我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分,白日潜伏的棉花虫子窜出来蹓跶,爬到我们身上。刚开始我倍受惊吓、惊扰……没办法只好隔着衣服揉搓几下,累得、盹得太厉害,几个虫子在身上拱攮,也试不着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有一次夜里,我盹得实在挺不住,打算跑到工地上的苇席筒里睡一小觉,可我刚进去躺平的一刹那,就被班主任黄老师揪出来。我只好强打精神,咬牙坚持干。”“到了晚饭时间,同学们都在进餐,可我饥肠辘辘,感觉委屈……流下心酸的泪水……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深一脚浅一脚,一滑一跌往家赶。”“我带的菜饼子,已经发酵拉丝了。饥饿难忍,虽然饼子已变质,我还是吃了。”(《上初中》) “我们干了一夜,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根本顾不上。”“我老伴担水,把脊椎都压变了形,如今腰弯背驼,就是那时干超负荷的重活,把身体压走了样。”“全年的现金收入,除了交提留和出义务工外,所剩无几,甚至不够过年过节的费用,要另外操持。孩子入学返校的车票钱,还要现借。就在如此窘困之中,我们竟然打算翻盖旧屋,真是有点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广阔天地》)
遇到阻力,只能阻击,面对挑战,只能应战,不能退却。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不能投降,没有选择。条件艰苦,戒急用忍,就是熬,以时间换空间。忍耐就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探底,一再探底,底线一再撞破。本来懦弱而平庸,为了家人而变得柔韧、强大,自我发掘、提振了源源不尽的力量。这种力量虽非无坚不摧,却可以让人度过不少难关和漫漫长夜。
以上所有,都源于、派生于原动力,这是基础、内在、原生的力量。奋斗目标,生活愿望,人生理想,都离不开一个“爱”字,这是丰富的动力源泉,本身就是强大的力量。且来倾听作者在文章里的倾诉:
“我们一下子回来,祖父母真是喜出望外,激动得泪水盈眶……祖母把他们不舍得吃的几斤白面,从小缸里挖出来,和面擀面条……这是在自己家里,吃的一顿团圆饭,热气腾腾,喜气洋洋,比过年还欢喜。”“俗语说‘嫁出去闺女,泼出去的水’。可我的曾祖父没有这种思想,他把丧偶的闺女接回了家。我这位姑奶奶已经生育了四个儿子,有外曾祖父的周济和照顾,四个外甥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曾祖母杀退窃贼》)“我想到一句话:‘为人应怀渡人志,处世当持济世心。’”(《第二次挖胶莱河》)“背井离乡三个多月,没带回一点稀罕物孝敬父母,没钱买点好吃的给孩子们打打馋虫。唯独捎回两个馒头给老人和孩子尝尝,这还是我头天晚上,没吃省下来的。”(《在胶莱河里挖呀挖》)“为了孩子的前途,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幸亏母亲给我缝的棉衣厚实,没有跌伤摔坏。”(《照亮了那颗心》)“我的母亲十分开明,没有阻拦,当即答应我下午就去报名参考。母亲动作麻利,把带着麸皮的白面和好,烙了一个大锅饼(让我带上)。”“当时我的心情可是喜忧参半,考上固然高兴,但家里的经济确实困难,可以说是没有存粮、分文不进。不管怎样,父母支持我,我还是硬着头皮到学校报到。”(《上初中》)“让我惊喜的一件事,是父亲亲自来青岛给我送球衣球裤。也不知道父母买球衣球裤所用的这十五元钱,是怎么积攒出来的,在当时的农村那可是一大笔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穿的球裤比较单薄……波棱盖痛得不能行走……父母四处寻医问药,非常着急。母亲在外面打听着一个偏方……基本不痛了。”(《上师范》)“我没有一点稀罕物送给父母及孩子们,只捎回一个菜墩,作为我‘闯关东’的纪念品。”“我的老父亲下了一辈子庄户地,累得腰弯背驼,没享着多少福。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没能力尽孝,有点愧对父母啊。”(《广阔天地》)
对关键时刻给予自己关怀帮助的一些恩人,作者将他们的名字铭记在心:“真正的启蒙老师”王召民,“提醒升学”的邻居侯兆敬,“写信鼓励我并给我一小瓶珍贵的煤油叫我抓紧复习”的黄桂堂老师,“支钱给我买药治好疔疮”的毛德三老师,“帮我报名报考高密县工读师范学校”的蔡仲玉老师,“找一身工作服给我穿”的冷延海师傅,“寒冬挖沟时借鞋给我穿”的李文奎老师,“为我修好自行车还管饭”的曹立成同学……还有许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在每篇文章中,他们或者雪中送炭,或者救人危难,或者引领迷途,或者施以援手。他们都是一道道光,照亮了作者前程,指引作者走出困境。作者如数家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是感恩,是致敬,也是温暖和激励作者前行的原动力。
过上好点的日子,有吃有穿有住,让孩子成长成才,就是单纯目标和朴素愿望。自己能够坚持发展爱好,提升志趣,尘埃里享有卑微的快乐,也是美好的人生理想。无论世事艰难、人生跌宕,不失其志,不堕其俗,不误其时,不惜其力,利益于自我价值的体认、规划和实现,得益于其初心不改、敬畏感恩与宽容悲悯。不要低估一位自立自强者的梦想,他不能移山倒海,却可以徐徐抬升人生高度,至少可以脱离泥沼沟渠。为了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他或许已用尽全力,这气力就是梦想、责任和决心。
网友们读了侯延章发表的文章,感同身受,留言鼓励,也是良性互动、双向奔赴——
策马入林:我爹一直是我娘的忠实读者。每次发文,包括上次结集付印前,他都会认真拜读,并提出一些建议,还会题写标题及书名。直到涉及我爹的一些经历,我说娘也可以写,就当采访我爹。娘不接受,说我爹应该自己写,他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不会连小学毕业生还不如。“倒逼”之下,我爹开始考虑自己动笔,用了数周,终于拿出来第一篇。毕竟是自己亲身经历,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一气呵成。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感,有讲究。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我娘写作的带动和激励效应。
优良吉祥:上世纪七十年代,高密先辈挖胶莱河,造福后代,做出了巨大贡献。向当年先辈们致敬。
闲庭信步:也曾听老辈念叨过挖胶莱河的艰辛,再拜读侯老师的文章后更进一步走进那个年代,了解那辈人,感悟老一辈人的风格和精神。
随缘:老人有条不紊地把当年工农兵撸起袖子干起来的轰轰烈烈的场面铺陈开来,恍惚就在眼前。文字功底好,字迹俊逸。
曹文汇:老先生文笔朴实,平淡叙述中带着丰富内涵及情感的巨大张力,把人带入那个富有激情的历史年代中,沉浸式阅读的感觉油然而生。
吕艳利:侯老师挖胶莱河的叙述朴实无华、富有温度,生动再现了那个年代集体劳动的火热场面和感人瞬间。宣传栏一节,更是印证了采访记录的家学渊源。
策马入林:我爹的第二篇文章《第二次挖胶莱河》誊清了。离他发出第一篇文章,有三周了。他构思,起草,誊写,一丝不苟,久久为功。就像一个孩子认真对待他的玩具一样,对待他崇敬的东西和难忘的往事。桐花开了,芳香弥漫半岛体育,故乡的味道,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是五一却不能像往年回归故里。路边有小小的绿化带,拍下来却像一个森林。我爹娘的作品微不足道,也是他们自己的森林,是我的森林。我爹第二次挖胶莱河,是以铁笔为工具,在蜡纸上“挖”字。看似轻松,其实是个精细活,要求蛮高,文中有较详细叙述。那是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四年,高密一中已有打字机,是半自动机器,用字锤从盛着两千常用汉字的字盘中拣出要用的铅制活字,敲击固定在卷筒上的蜡纸,由手工刻版升级为铅字刻版,油印操作基本一样。我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编辑校报,毕恭毕敬请打字员打字,自己在留好的空白处描报头、画插图。这也算是接过了我爹的衣钵,开始办小报。
宾语:那时候的人是真能吃苦,真能出力。那时候农民的生活,也确实很苦。在我们老家,乡亲们拼死拼活地干,挣的工分也吃不饱饭。赶上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更是中国农民的福气。
随缘:老人叙述清晰,记忆力强,把人带到那个热火朝天、人人无私奉献的年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是惊醒他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文采,光成语就有二十多个。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挖河,是何其艰苦,但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最朴实、最有毅力的一代人。
如是我闻:古往今来,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特别是大规模工程,一般通过无偿或有偿使用民力,对民众来说就是徭役、出夫。修长城,建宫殿,开运河,直到发动战争,大都征用民力。文章所述上世纪七十年代疏通胶莱河,并非无偿役民,会发给工分,不过工分往往不值钱,一大把工分分不来几颗地瓜。那个时代人们单纯质朴,往往公而忘私,不求回报,可以长期投入,无怨无悔。作者多次参加挖河工程,出力流汗,全力以赴,半个世纪过去,仍然娓娓道来。有些历史不断重演,有些逻辑难以再续,有些故事可以复盘,有些价值应当扬弃。
策马入林:我爹老说“没的写”,可是写开了就有的写,爱是源泉,耐心也是源泉。“那天夜里,无风无雪,无一丝云彩,只有半轮明月高悬。这个夜晚好象特地为我安排的一样,大地一望无边,只有我一人行路。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身影伴随着我,与我同行,与我作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听到镐头与锨头的撞击声,好像简单的乐曲,叮当!叮当!更像是有人在和我对话、交流,使我不感到寂寥。”这段话有些惊艳到了我,这真是我老爹写的吗?还真是,一字不差。灵感来自四十七年前独自夜行百里的真切体验,文笔来自两个月来埋头习练的真诚所得。因为涉及到一些真实事物,我们进行了认真查证,比如第一个找到的是丈岭火车站吗?我查了胶济线铁路地图,如今这些四等小站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铁路线上都查不到它的痕迹。我找到民国时期老胶济线的地图,结合以车站命名的村庄,在地图上大致标注了小站的位置。发现,我爹草稿里说的第一站丈岭有问题,它向西南拐出去一大截,要多走十几里冤枉路。而史家庄子一直往南是塔耳堡车站,草稿中说找到第一个车站后往东到达的是蔡家站,不是塔耳堡。综合判断,第一站应该是塔耳堡。我爹说,应该是对的,八十岁老人记忆总会有点出入。当时每个火车站间隔平均二十多里地,我爹走了五个车站,大约一百里。近五十年前,以铁路为指引,独自夜行十小时,其中动力就是回家团圆,也是一段小小传奇。
郑岚予:无风无雪,无一丝云彩,只有半轮明月高悬。这种夜景,只有北方人的眼前才能出现的画面。
瑞丰:此项工程,为民造福,俺去干过。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此段完工,工地上大喇叭响起哀乐,才知周总理逝世。
九城之盟:挖胶莱河是高密当年的一个大工程,在入冬农闲的时候每个公社、每个村子都抽人去,叫出伕。自带工具、自带粮食,男女推小车的肩上都带着用粗布做垫肩防止车袢磨伤肩膀。之所以对这段自己没有经历的历史感兴趣,是因为我的姐姐们参加过肩挑人抬的这个工程,她们叙述了自己经历的千辛万苦。向辛辛苦苦的前辈们致敬,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先人们。
赵刚:一九五八年我爹二十岁时参加修建王吴水库,有一天晚上改善生活,每人发了两个馒头。我爹吃了一个,连夜走了五六十里路,把另一个馒头送回家,给我曾祖母吃。天亮之前走回工地干活,一百多里路,一宿无眠。
王瑞良:俺家就是史家庄子的。依稀还记得小时候有挖胶莱河的人住在村里的情景。
宾语:那时候的日子可是真苦,挖河道全靠人力,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管饱饭。文章最后说作者头天晚上没吃饭省下来的两个馒头,捎回给老人和孩子尝尝,看得人好心酸。现在的人们,还有几人记得那一代的挖河人?
郝梦磊:我仿佛看到,一位三十来岁的青年,空着肚子,在五十年前那个风清月明的夜里,一个人,一辆推车,推着铁镐铁锨,怀里揣着两个馒头,朝着久别的家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一百多里……前辈们受的苦,我们无法想象。
周红:认真读了,写得真好,再现了那个年代老一辈的淳朴勤劳。感觉我也要动员父母讲点故事,写下来让晚辈们了解理解老一辈的不易。
布日古德:把回忆拿出来,就成了故事。这世间每一个有温度的人,心里都藏着故事。
如是我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那时人们相对单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也为贫穷所困。如今看来,彼时艰苦卓绝的劳动环境超乎想象,独自夜行百里也是不可思议。人生存的底线总被一再刷新,活着往往成了目标。这不是光荣与梦想,需要回溯与检讨。老人回望来处,平淡中见峥嵘,平和中有丘壑,是身份体认和价值打捞。无关名利的个人叙事,因为淡泊而从容,因为宽容而和解,因为耐心而生质感,出现精彩惊艳片段也是顺理成章。
芦叟:老人家带回的两个馒头太感人了。这两个馒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山一样的父爱;对于高堂就是两颗热乎乎的孝心。当时农村每年都有挖河任务,挖河一如愚公挖山,挖了一年又一年,似乎永远挖不完。说的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能造福人类,农民的生活却沒什么改善,吃的照常是瓜干饭,穿的照常是补丁衣。我们的农民吃尽千辛万苦,把打下的粮食贡献给了国家,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新中国,但是他们得到的待遇又是如何呢?把自己的青春岁都奉献给农村农业的农民们,现在正堪堪老去,呼吁国家善待农民,给老年农民合适的补偿。
策马入林:我爹写完挖胶莱河“三部曲”,开局良好,又在报纸上发表一篇“处女作”,喜上加喜。我建议他写写小时候、特别是上学之前的事,爹说太早了,记不清楚。我说,慢慢想,一点一点来,不怕小,不怕细。倒是慢,搞了一个多月,想起来不少事,有的事其实不小,比如战争,逃难,杀贼。耐心淘来了大能量,老人一气写了六七千字,我压了不少,还分了小标题。看看这些家族往事,我爹不写,我们怎会知道,如此厚实、精彩、传奇,烟消云散,岂不遗憾。我爹写了,不是文学,而是家史,祖先们那些古老而珍贵的生存故事,到底还是复活了一些片段。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以往只有在影视剧里面才能看到的场景,老一辈们却是亲历者和见证者。了解了父辈们动荡艰苦生活的岁月,一定要让孩子们仔细认真阅读,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族精神。
宾语:老爹对家族往事的回忆与挖掘,是家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晚辈们应该鼓励越来越多的老辈人拿起笔来留住往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惊喜出现,这将是我们民族的一部浩瀚的大书。
笑笑快乐: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一样不会不算巧。现在全家老少齐上阵,共同传承、写好家风。
风都知道:其实每个家族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只是被历史大潮裹挟着忙于糊口生计无暇他顾。衣食足而知记录,何其遥远。后人知前人,仅有区区正史,且有斧凿粉饰之嫌。孰不知,乡野之史之鲜活真实翔实更胜正史一筹。绵延数十代,后人知前人而不记之,亦使后人复不知前人,是谓之“被格式化的家族”。
吕艳利:侯老师的文字朴实流畅,充满力量,读后有“在场感”,更多的是感动。关于饥馑年代“小豆腐”等乡土美食制作工艺的描写,有温度,有乡情,慰藉了读者的乡愁。
郝梦磊: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逃难、归乡、分家、甜井、公心和镇贼,这些就是一部家族的发展史、成长史,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善建不拔、世世不辍,所积淀起来的带着这个家族特质,留给后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策马入林:我爹一直说没什么写头,慢慢捋捋,也有几千字。这篇原文六七千字,我压缩一下还有四千七百字,有点长半岛体育,就分了几个小标题。八旬老人回顾上小学的时光,亲身经历能想起这么多,真的不容易,要我恐怕很难做到。比如小学第一课的课文,我这半百之人早已忘得精光,我爹还记得清清楚楚,两次读一年级都是如此,可见当年新鲜感与求知欲之强。还有那些启蒙老师的名字与风范,确实“照亮了那颗心”,照亮了乡野孩子的一生。这些不朽的片段,如同镶嵌在人生之旅上的宝石,抛弃与记录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都秋分了,我爹在家还是赤膊,搂不住一腔青春热气。写字,写标题,取了文中的句子“照亮了那颗心”,爹娘说这个好,比“上小学”好!我爹写了挖胶莱河三篇文章,这是人生写作开篇三部曲。又写了童年逃难历险记,这是第五篇,讲上小学的故事。写了许多天,我娘都写好几篇了,不要攀比,已相当不错,都是我娘“刺挠”、倒逼的成果,一篇一篇接二连三,就像捅开了一个泉眼。我们今天照旧去了附近的公园,城市太堵不敢远去,这里又有极其难得的停车楼。更有数量足够、别致整洁的综合服务中心(卫生间),其他哪个公园也比不了,卫生间乃是里子。我们一起讨论、编辑文章,设计标题图,修改局部字词,然后发布。是时火车呼啸着掠过丛林,跑步的青壮年热汗淋漓擦身而去,孩子依偎在长辈身旁撒欢,秋花如联毛紫苑悄然诱惑眼球。表哥发来老家院里石榴和扁豆的视频,原来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故香丰收,思香也丰收。
侯国:“穷人家的孩子就这样,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从小经过摸爬滚打,才长大成人。”至理之言。
陈慈虹:读老人叙旧事文章,受益匪浅。摘文章两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金杯银杯,不如大家口碑”。吾辈须谨记。
宾语:一口气看完了,又认真读了一遍,从入学、上课、写仿、带饭、识字班、高小、在路上,直到毕业,从中看出那个年代上学的不易与读书的艰难。那个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明白道理并坚持下来的,受益的也许不是一代人,而是改变几代人乃至一个家庭、家族的命运。超喜欢老人家的文字,期待续集半岛体育。
虚怀若谷:读老先生的回忆录,琅琅上口,实实在在,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艰难,感受到祖国巨大变迁。老先生思路清晰,文风朴实,期待初中篇和师范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爷爷写的文章,把我带进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现在上学有接有送,应有尽有。那时连笔都没有,爷爷能坚持到现在真实不容易。想想爷爷的奋斗,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阿霖)
策马入林:我爹回忆上初中的情况,用了两个半月,写了一万一千字(后删节至七千五百字),真是“放大招”。文章发出,我和爹又聊,确认真是“大招”。一九五八年,高密县第十初级中学新创,我爹是第一届第一班学生。学校草创,除了师生百十号人,一无所有,借房借粮,颠沛流离。我在网上搜索校名,一无所有,该校何去何从,何以隐入尘烟。我爹此文,难道是该校唯一一则留在公共视野的信息吗,如此说来此文对于该校以及师生都是一种怀思与告慰。这次我爹没写标题,而是请小孙子执笔,其一是初中生写“上初中”,其二是六十五年后的初中生为六十五年前的初中生写文章标题,都有点意思。
宾语:邻居一句提醒,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最困难的三年度过了初中时光,真不容易。
宫厚莉:我爸爸也经常讲他上学的事情,背着地瓜干去柴沟上学。冬天还好,能吃一个礼拜,到了夏天地瓜干放两天就拉丝了,水龙头上冲冲就塞进嘴里,真不知道日子是咋熬过来的。
策马入林:我娘一般写两三千字就是一文,上一篇过万字还是首次。我爹一写就是上万字,因为时间跨度长,内容多,比如这篇是,主要是上师范的三四年。与以前各篇一样,还是用时两个月,慢慢梳理半个世纪前的过眼烟云,一字一句打捞起来。老人家记性比我好十倍百倍,一些人名地名还记得那么准确,刻骨铭心一般。那是个特殊而敏感的岁月,处在时代洪流中的青年人难以独善其身。老人真实记录亲身经历,基本还原了一个乡村师范学生的视角与感受,不乏真诚与勇气。
彩虹~凤栖吾茗:老人家怀旧,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留恋,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反思,是对过去岁月的珍视和缅怀。与长者交流,聆听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种敬意,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让我们一起感悟人生的真谛。老年,代表成熟、智慧、通透,是其他年龄段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是我闻:老人是勇者,守住了本分底线,是智者,增长了才干见识。六十年过去,记忆仍在,真诚仍在,厚道仍在。结痂的痛楚,风化的风华,封存于沧桑,释放于微言。一束光从未熄灭,微弱而执着,脆弱又坚韧。
李青:父亲也是农村出来的师范生,放课回家还要挑担子出去卖咸菜,十六岁开始到扫盲班教书,可惜老父亲去年走了,不然此文让他看看,一定有共鸣。
凡之:高密工读师范学校这样的历史性存在,公共视野的踪迹不会很多,此文增添了一些信息。不管是谁,是啥,被以尊重的方式提起,就是意义和价值。文章明确提到了那么多人和事,五六十年后再次体认其本真和善意,也是不易。
一苇可航:我负责高密五中校史编写及校史馆建设。偶然找到这篇文章,这是很珍贵的资料。五中前身——高密县工读师范学校。
策马入林:本来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写往事,我爹这篇要写师范毕业后的从教工作经历,结果他说先写件事吧,就是写毛笔字这事。也好,这是他做了七十年的事情,虽然没写得多好,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值得回顾。一个普通人,总有一两件爱好,哪怕平常平凡微不足道,也让他有存在感和幸福感。写字对于我爹来说,不仅是修身养性的自觉选项,更是与贫穷抗争的基本方式,是度过年关的唯一生产力。我大一寒假曾赶集摆摊,卖过我爹写的对联,微薄的进项换来肉馅饺子,对升斗之家已然是莫大鼓舞。这篇文章原文八千多字,小编稍加删节,尚有六千余字,我爹手抄了十几页纸。他在这些废纸的背面,用铅笔画上横线,一字一句把草稿誊抄在上面,为了省纸,横线画的有点密,识别小程序常常整行忽略,我这半百小编得手工补录。
宾语:人生挥毫,挥毫人生。一件事情坚持做七十年,真的非常了不起,老人家的坚持,让自己的生命发光,也在用身教告诉后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持之以恒的去做每一件事。
彩虹~凤栖吾茗: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岁月的磨砺,没有淡化老人家对知识的渴求。岁月也留给老人家最美的礼物。
策马入林:我爹上篇文章是四月三十日发的,大招憋了四个月,终于写出新文章,一万六千字,我编完还有一万两千字。这篇《广阔天地》,写的是我爹一九六八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从教、去东北、务农、当会计、大包干、准备盖房材料等十六七年里所做的事情。八旬老人对一些有恩于己的人名、身心投入的细节等铭记于心,一一再现于笔端。不怕苦,以苦为乐,乐在何处,温饱,育子,像样活着。包括二老卑微的写作,也是其中一部分。
费尔兰德:闯关东这段最感人,老辈人经过数不清的事、吃过足够多的苦,所以心态平和、乐观豁达、延年益寿。
辰虬:认真读完了这篇文章,辛苦勤劳的样子和我老爸老妈如出一辙,只是老爸不会写。忽然感觉有必要给父母写下点往事,把他们的记忆表达成文字。
风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只是缺少记录的意愿或能力。写出来,类似的可以感同身受,不同的可以感受另类的人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认真听了三遍。一名英俊帅气的热血青年,不但勇敢、善良、勤劳,而且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胸怀理想、乐观向上,让我们敬佩不已。我们应该向老人学习,学习他的智慧和勇气。